宏观16mn钢管政策取向调整对大宗商品影响分析
导语:面对各种矛盾的政策评论和传言,不少人感觉云山雾罩,弄不清楚政策意图到底是什么。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,我们没意识到指导宏观政策背后的思想理念正在发生的变化……
笔者此前曾提出,大宗商品走势预判的重点应在供应端,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当前已在发生变化:摒弃单纯强刺激的需求16mn钢管政策措施,改用“供给16mn钢管为主、兼用需求16mn钢管”的政策措施(详见“节后钢市走势看点在哪里?”)。日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在继续强化这一信号——“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,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“。那么,供给16mn钢管政策措施到底意味着什么,宏观政策取向的这一调整对大宗商品会有哪些影响?我想就以下几点认识跟大家做个探讨。
一、供给16mn钢管政策与需求16mn钢管政策基本取向有何不同?
供给16mn钢管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供给学派的经济学理论,与需求16mn钢管政策所依据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,在许多观点上正好相反。
简单说,凯恩斯主义认为,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、流动性偏好以及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的存在,市场有效需求必然存在不足,如果放任需求不足,势必会导致就业不充分。因此,政府需要通过扩大总需求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,以实现充分就业。
相应的,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需求16mn钢管政策其核心措施是通过财政赤字等手段来增加政府投资,拉动总需求,其侧重点在需求端,关注的是短期问题。是一个短期措施,用许小年的话讲,是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“的办法。
供给学派的经济学理论(也有人叫供给主义)其实起源更早,其理论基础是19世纪初就提出的“萨伊定律”,而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“供给创造需求“,一直为主流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认可和采信。但上个世纪初经济大危机后,萨伊定律遭受凯恩斯的批判,其影响力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退隐到凯恩斯经济学的后面,直到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”滞涨“问题,在芒德尔、拉弗、万尼斯基等经济学家的推动和宣扬下,供给主义再度“复活”。